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人文社科讲堂第87讲:异样性或者异化效果——文学作品中称谓的翻译

作者:  来源:  编辑:郭书君    时间:2018-10-18    浏览:

讲座时间:2018年10月24日9点--11点;

讲座地点:青大博文312

主讲人:克里斯蒂安·诺德

主办单位:人文社科处、外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国际翻译界知名学者、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2012年至今青岛大学客座教授。生于1943年,家乡德国 Eberswalde。1967年毕业于海德堡大学,主修西班牙语和英语。1983年在海德堡大学获(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博士学位。1993年获维也纳大学颁发的应用翻译学与翻译教学资格证书。她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德国海德堡大学(1967-1994),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1991-1992),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1994-1996),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客座教授,1996)。自1996年以来,她一直在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技大学担任翻译与专业化交流学院的主任,1998至2000年任该校副校长。她曾得到德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到印度、印尼、泰国、阿根廷、巴西、古巴和越南等国家做短期访问教授,并到过西班牙、丹麦、芬兰、比利时和其他欧洲国家讲学。诺德集译者、教师、翻译研究者于一者,发表了约80篇有关翻译教学与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她的论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翻译中的语篇分析、译员培训、翻译功能类别等。她曾任或现任多份学术刊物的编委或顾问,其中包括 The Translator(曼彻斯特,圣热罗姆)、Sendebar(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Across(匈牙利布达佩斯)、Cuaderns(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及(巴西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她是德国联邦翻译协会会员,德国-西班牙教师协会(DSV)和欧洲翻译研究学会(EST)的会员。

主要内容:

     指代性和名词性的称谓都具有所谓的交际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中约定俗成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可以断定,如果作者想让作品中虚构的对话生动形象、自然流畅,就须得借助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与惯例。然而,这些约定俗成的形式在每个文化中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译者做出抉择:要么向目的语文化的表达习惯靠拢;要么用译语再现源语文化的表达模式,以使译文具有一定的“陌生感”或者“异质性”。本报告首先对各种称谓的形式及功能给出一般定义并进行分类。而后以部分文学作品及其译本为分析对象,对译者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探究竟,并探讨其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给目的语受众带来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