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时间:2018年11月29日15点--17点;
讲座地点:青大博文312
主讲人:朱振武
主办单位:人文社科处、外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主持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通讯评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兼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主编;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出版著作15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期刊论文200多篇;报纸文章100多篇;小说、诗歌等创作多种。主译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骗局》和《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著作引起轰动,10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有专题报道。
主要内容:
学术界和媒体都说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在翻译中随意增改删。事实并非如此!葛浩文的翻译与原文信息有所偏离的现象看似不少,但仔细考察其译文,我们发现,葛浩文的译文是非常忠实原文的,多数地方都是用了异化法,辅之以归化法,而有些偏离,也就是有的文章批评的改译或所谓的增改删和“误译”,实为译者出于接受的考虑对原文本做出的创造性重构。讲座以莫言作品的中短篇小说集和几部长篇小说的英译为例,探讨葛浩文如何在“误译”的表象之下,有时一词多译,有时唯意是图,有时得意忘形,有时也难免误读误译,但又瑕不掩瑜,避免了机械对等和简单愚忠,从而超越了归化和异化等传统翻译技巧和理念,极大提高了译文在目标语语境的可接受性。这给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启示是:作为中国译者和研究者,应当摒弃那种译入时机械忠实源语文本而不顾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趣味与阅读心理,而译出时则尽量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口味而不顾源语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形式的双重标准;要自觉清理与反思作为政治无意识的各现代学科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要有自我建构的自觉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