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部门:浮山书院
1.修昔底德与柏拉图:西方政治传统中的霸道与王道
讲座时间:5月25日19:00~21:00
讲座地点: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博学厅
主讲人:任军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富布莱特研究学者,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太古高级访问学者,曾被评为复旦大学2011届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2018“年度优秀教师”,曾担任2016年第八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授课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美国政治。著有《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民德与民治:乡镇与美利坚政治的起源》,编译《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译著《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寡头统治铁律》《政治科学要义》等文献。
讲座内容:在西方精神大传统中,始终存在两种小传统之间的对峙、紧张和冲突:以修昔底德为代表的“政治”理论传统以探寻帝国秩序的现实途径为鹄的,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传统以探索本源性“真理”为职志。柏拉图以乃师苏格拉底的“爱智”之旅为载体,寻找“以德行仁”之王道秩序的可能性,修昔底德以雅典帝国的盛衰为轴心,呈现“以力假仁”之霸道秩序所导致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悖谬。
本讲座将从柏拉图《理想国》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出发,缕述两种小传统之间关联,反思权力与正义、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张力,既有助于重新认识西方,更有益于重新认识中国。
举办部门:国际教育学院
2.国际汉语教师的“教”与“研”
讲座时间:5月31日14:00
讲座地点:敏行楼三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胡晓清,鲁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语言学与华语二语教研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讲座内容:报告分析了国际汉语教师面临的现实困惑,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了“教”的三个逻辑层次,以及教与研的逻辑关联。其后以写作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从教到研,再从研到教的循环。最后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例再次阐明研究反哺教学、教学提炼研究主题的二维关系。
举办部门:外语学院
3.英汉语言类型学特征分析
讲座时间:5月31日13:30—15:00
讲座地点:博文楼312
主讲人:高明乐,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国学双语研究会监事长,全国外语类院校大学英语协作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语言学及翻译,发表专译著11部,论文30余篇。
讲座内容:从底层语义结构到表层话语表达,汉语和英语在语法属性上存在着本质差别。英语构型性强,语序是控制句子内部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形式,为保证构型需要,句子必须有主语,句法成分相对齐全,句子是话语表达的主要形式,属于句子显著性语言。而汉语构型性弱且形态贫乏,句内的语义关系主要由词汇语义特征和语境控制,由于交际的需要,语序比较灵活,句法成分或有省略,句子并不是话语表达的必需形式,属于话段显著性语言。汉语和英语的这种语言类型学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话语编码与解码方面的不同。英语句子的编码和解码由句法构型制约;而汉语句子的编码与解码同时可以由话语语境和动词词汇语义特征制约。
举办部门:团委
4.中西文化的差别
讲座时间:5月30日18:30
讲座地点:笃行楼模拟法庭
主讲人:Seeram Ramakrishna,男,1964年6月生,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 2003年晋升为力学工程专业全职教授,任工程学院院长、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主任和生物工程分部主任等职,之后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
讲座内容: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举办部门:历史学院
5.“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拉克伯里学说为例
讲座时间: 5月31日上午10:10—12:00
讲座地点:浮山校区德润楼历史学院四楼会议室
主讲人: 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学院副院长、《史学史研究》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委员等。德国海德堡大学、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刘师培与中西学术》、《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日文论文百余篇。
讲座内容:清末,在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关于中国人种和文明的起源问题,受到政、学两界的共同关注。其中,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所倡中国人种、文明自巴比伦而来的学说尤得时人青睐,对当时的政治、学术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了解这一历史,对于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颇为有益。本讲座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拉克伯里其人及其学说;二、拉克伯里学说传入日本;三、中国学者对拉氏学说的介绍与接受;四、中国学者何以会接受拉氏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