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人文社科讲堂第102讲: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内在结构

作者:  来源:  编辑:郭书君    时间:2018-11-21    浏览:

讲座时间2018年11月28日15:30------17:30;

讲座地点:青大博文楼文学院会议室

主讲人:张辉

主办单位:社科处   文学院

主讲人简介:

  张辉,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副会长、秘书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ICLA)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本细读》《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学与思想史论稿》《文体与意义》(即出)等。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库》(复旦大学出版社)《文学与思想译丛》(商务印书馆)《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伯纳德特集》(11卷本),译有《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等。

主要内容:

  作为现代主义标志性作家,卡夫卡的崇高地位堪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比拟。但他生前发表的作品极有限,作品集仅有《观察》《乡村医生》,以及在病榻上最后修订的《饥饿艺术家》。因而,此集或可视为他的小说体“遗书”。而饶有意味的是,其中互相独立的四则短篇,形成了有意味的内在结构,可以作为理解卡夫卡,并通过卡夫卡理解现代世界和现代人根本处境的重要通道。“艺术家”与“小妇人”与生俱来的不合拍,孤独自我及精神存在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以及个体与耗子民族的冲突,在其中都有独到呈现。